11月27日一早,作家衣向东大步走进位于北京方庄的群众出版社。他专程从山东烟台赶来,要参加“自家的喜事”。
座谈会现场,作家代表张平、魏肇权、衣向东、冯锐(从左至右)发言。中国警察网记者陈路坤 摄
所谓“喜事”,是在此召开的《啄木鸟》创刊40周年暨新时代公安法治文学创作座谈会。所谓“自家”,是因为与《啄木鸟》携手24年的衣向东,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。
座谈会前,与会嘉宾阅读最新一期《啄木鸟》杂志。中国警察网记者陈路坤 摄
窗外寒风呼啸、天地澄澈,会场宾朋满座、暖意融融。来自中国作家协会、中宣部文艺局、全国公安文联、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和部分出版社、影视公司的嘉宾,以及知名作家、媒体代表共聚一堂,回顾《啄木鸟》杂志40年发展历程,共话新时代公安法治文学创作。
他们都是《啄木鸟》杂志的忠实读者
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至今记得,自己10来岁的时候开始阅读《啄木鸟》杂志,对最初读到的作品,如著名作家张平的《法撼汾西》仍记忆犹新,当时给他带来的内心冲击和震撼至今仍在回响。
邱华栋说:“《啄木鸟》这几个字都是沉甸甸的,这是一本办刊长久、独具特色,有着辉煌业绩和丰厚底蕴的文学刊物。”
“1984年,《啄木鸟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式创刊,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几份大型文学期刊之一。”啄木鸟杂志社主编杨桂峰介绍,40年来,《啄木鸟》推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,如《追捕“二王”纪实》《傍晚敲门的女人》等;杂志还入选了全国“百强报刊”,被评为“最受读者欢迎的五十种期刊”……
北京千骊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很关注《啄木鸟》杂志的“尘封档案”系列作品。他说,“从这类作品的巨大影响力,可以看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我们身边有不少《啄木鸟》的忠实读者,他们认可《啄木鸟》的高品质、接地气和正能量。”
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告诉大家,在她的印象里,家里从《啄木鸟》创刊后不久,就一直在订阅。“《啄木鸟》完整地陪伴了我的成长过程,我对这本杂志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。”颜慧认为,作为国内最重要、最优质、最有影响力、最权威的公安文学阵地,《啄木鸟》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,就是团结和培养了一支非常优秀的、极具实力的、至今依然非常活跃的作家队伍。
“遇见《啄木鸟》是我文学事业中最大的幸运”
1997年,张平的长篇小说《抉择》首发于《啄木鸟》,广受好评,影响深远,后获第五届“茅盾文学奖”,并被改编成电影《生死抉择》。
时隔多年,张平仍忘不了第一次将长篇作品《法撼汾西》交给《啄木鸟》连载时,内心的惶恐和不安。那时的他,还是一个在文学道路上默默探索的年轻作者,而《啄木鸟》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包容的姿态接纳了他的作品。
“从那以后,我的几乎所有长篇作品都在《啄木鸟》率先连载。啄木鸟杂志社以及历届编辑、领导,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朋友,遇见《啄木鸟》是我文学事业中最大的幸运。”在座谈会现场,张平动情地说:“我所有的进步和荣誉,都与《啄木鸟》的培养、磨炼息息相关,永远感谢你们。”
张平和在座的几位作家表示,《啄木鸟》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,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们的深厚情感与美好记忆,无愧为“公安法治文学的殿堂和家园”。
40年间,《啄木鸟》杂志的编辑与作者一直在互相学习和激励。
座谈会上,衣向东说,为《啄木鸟》供稿的24年,是一路“啃硬骨头”的24年。“我在《啄木鸟》发的作品,都是编辑策划完,激励我去写的,比如《桥——“枫桥经验”55周年风雨历程》。”衣向东坦言,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成了他创作上的一个高峰,他很感谢编辑。
作家魏肇权(笔名“东方明”)作了一个统计:1980年至今,他在全国200多家报刊发表了累计3000多万字的作品。
他说,自己接触过许许多多的杂志社、报社、编辑,感觉《啄木鸟》与其他杂志有两点不同。“一是编辑会切入选题,不断地跟作者讨论写作细节。二是特别注意保护作者的亚博vip88的版权。”他说,作品交给《啄木鸟》,自己很放心。
《啄木鸟》对作者的支持、爱护,公安作家冯锐也感同身受。
“从读者到文学爱好者,再到作者,我文学能力的提升,是《啄木鸟》的编辑老师们一个字一个字、手把手教出来的,这是我的幸运。”冯锐说,“如今这本杂志40岁了,我也50岁了。我不再是少年,但是这本杂志正当年。”
未来的《啄木鸟》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
40年风雨兼程,40年春华秋实。《啄木鸟》杂志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,它曾面临过市场的冲击、读者的流失等种种挑战。
进入新时代以来,啄木鸟杂志社聚焦火热的公安战斗生活,不断创新办刊思路,精心组织公安法治文学精品创作,比如《搭档》《驻站》《电诈园》等优秀长篇小说,《时代楷模潘东升》《创作之伞》和以《大国养老》为代表的“人口安全三部曲”等优秀长篇纪实作品。
“每次翻看《啄木鸟》,都会感叹同行们的用心和敬业,他们对社会影响深远的大案要案的反应速度、深入挖掘以及题材把握非常专业。”颜慧说。
立足文学,深耕广播;适时而变,积极探索。
杨桂峰介绍,近年来,《啄木鸟》不断挖掘刊、书、影、音、网“五位一体”的融媒体传播力度和深度,达成向深融质变的成功转型。近年来热播的影视剧《莫斯科行动》《烈火英雄》《光荣时代》《护卫者》等,均改编自《啄木鸟》刊发的中、长篇作品。
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主任张玲介绍,电影频道曾将作家张策的小说《刑警队》拍成电影,搬上cctv—6的荧屏,广受观众的欢迎,“我要特别感谢啄木鸟杂志社,40年来,你们推出的作品转化为了一大批优秀影视剧。”
“都说时代变了,其实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。优质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稀缺品,这是《啄木鸟》在下一个40年长盛不衰的底蕴。”李伟说,“作为读者加合作方,我建议《啄木鸟》加大与时俱进的力度,融合新媒体创作,支持影视化传播,同时兼顾传统和现代的统一。”
张玲则希望与《啄木鸟》进一步合作,除了电影和电视剧,也可以在微短剧方面发力,适应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,力争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、形式不拘一格的公安影视形象。
“作为行业文学的翘楚,《啄木鸟》紧跟时代步伐,扎根公安文学沃土,切实发挥了全国公安文化宣传工作主力军、主阵地的作用。”邱华栋说,希望《啄木鸟》能够成为引领法治文化前沿的创作基地、研究基地和对话平台,也相信《啄木鸟》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